京都国立博物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
古社寺保存法(《官报》4180 明治30年)

古社寺保存法(《官报》4180号、明治30年)/
转载自国立国会图书馆网页

01 |

The day the national treasure was born

"国宝"诞生之日

《古社寺保存法》的制定

公元1868年,日本年号从庆应改为明治。同年,新政府为了推进以天皇制和神道为中轴的治国方针,发布了"神佛分离令",旨在抹除神社中的佛教元素。一连的布告中,包括从奉佛像为神体的神社中搬走佛像,或将梵钟撤除等命令。后来行动升温,发展为"废佛毁释运动",全国各地因此遗失了甚多与佛教有关的珍贵文物。另外,在"文明开化"的思潮中,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遭到轻视。明治4年(1871),政府发布"社寺领上地令",没收了大部分神社寺院的领地,使其深受打击,陷入经济上的窘境,这也加速了文物的散逸。

鉴于这样的危机情况,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古社寺保存法》正式出台。这部法律将"可视为历史之证物或美术之典范"的文物评定为"国宝",同时制定了对国宝的维护和修复进行资金援助的体制。
《古社寺保存法》出台后的第一件国宝,诞生于明治30年(1897)6月5日。而在此前的5月1日,京博的雏形"帝国京都博物馆"正式开馆。

開館直後の本館全景開館直後の本館全景

上:开馆当时的主馆全景 下:竣工后的正门(西门)

02 |

The Opening of the Museum

开馆

京博诞生前夕

明治4年(1871)10月,日本最早的博览会——京都博览会在西本愿寺的书院隆重举行。明治6年(1873),博览会会场移至京都御所内的一角,且设置常设的博览馆。明治8年(1875),京都府曾经计划开设博物馆,但是无疾而终。直到明治22年(1889),建设帝国博物馆的计划才被重新提出。这之后的明治30年(1897),"帝国京都博物馆"正式开馆,后于明治33年(1900)被改称为"京都帝室博物馆"。这就是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前身。

正式开馆后,博物馆的事业重心,在于保护明治维新后经济基础崩塌的寺院和神社所收藏的文物。明治30年,《古社寺保存法》的正式出台与博物馆的开设,为文物保护行政打开了新格局。

竣工后的主馆中央大厅内部

竣工后的主馆中央大厅内部

竣工后的主馆前厅内部

竣工后的主馆前厅内部

片山東熊

主馆设计者

片山东熊(1854-1917)肖像

曾在宫内省负责各种建设和修葺工程。
国宝迎宾馆赤坂离宫是其代表之作。

Column 01

促成京博设立的京都博览会

嘉永4年(1851),首届世博会在伦敦召开,自此欧洲至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世博热潮。日本最早的"博览会",是明治4年(1871)召开的京都博览会。明治6年(1873),博览会会场被迁到京都御所内的一角,开始每年举办,后来还建设了常设博览馆。

明治8年(1875),京都府发表了建设京都博物馆的计划,众多珍贵文物都将会被寄存在博物馆内并进行展示。主导这一计划的,是促成了京都博览会举办的科学家明石博高。博物馆选址定于举办博览会的御所一带。当时计划是建设包含自然科学领域的综合博物馆。

但是后来该计划中断。一直到明治22年(1889),才再度出现建设帝国博物馆的计划。经过京都博览会以后的各种摸索,博物馆终于得以成功设立。

开馆后的主馆全景

开馆后的主馆全景

03 |

The Imperial Gift Museum of Kyoto

恩赐京都博物馆

从皇室博物馆到市民的博物馆

开馆于明治30年(1897)的帝国京都博物馆,收藏了众多与日本皇室深有渊源的宝物,以及在寺院或神社代代相传的美术工艺品。博物馆起初由宫内省管辖,大正13年(1924),为纪念皇太子(之后的昭和天皇)大婚,在一连的行政改革中,博物馆被下赐给了京都市政府。由此,京博从皇室的博物馆转型为市民的博物馆。现在京博的基本理念"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即是形成于这一时期。

人头攒动的主馆内部

人来人往的主馆内部

从照片可以看出,当年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会稍作打扮,看展对他们来说是高雅的艺术鉴赏。当时博物馆从窗口和天花板采自然光照亮展厅。但由于紫外线会对展品造成伤害,现在博物馆全部使用人工照明。

夏季讲座与藏品讲座(现在的周六讲座)的起始

夏季讲座与藏品讲座(现在的周六讲座)
的起始

大正13年(1924),博物馆开始面向大众举办各类讲座。照片是昭和11年(1936)在主馆(现在的明治古都馆)中央大厅举办的夏季讲座(明珍恒男氏《从技法分析平安时代的雕刻作品》)的场景。可以看到和尚也来参加讲座。在中日战争爆发后,夏季讲座自昭和13年(1938)起一共中断了8年。

当年的海报
当年的海报

当年的海报

和现在的海报一样,宣传各种企划。
04 |

Improving Facilities

完善设施

为了解决开馆以来的课题

开馆后曾长期为经费不足而困扰的京博逐渐开始充实馆藏,完善馆内设施。
例如,昭和5年(1930),新的收藏库竣工。昭和9年(1934),在主馆的正面入口两侧增设了陈列贩卖所(博物馆礼品商店)以及售票处、鞋柜。

另一方面,当时京都市因人口增长,在昭和4年(1929)将2区制改为5区制,新设了东山区,并建设了东山区政府办公楼。平成14年(2002),京博向京都市购入了退役后的办公楼。

主馆正面入口两侧附属建筑
——80年前的博物館礼品商店

现在的主馆外墙仍然依稀可见当年的陈列贩卖所(左侧)和售票处、鞋柜(右侧)的痕迹。

主馆西面正门入口两侧附属建筑

主馆正面入口两侧附属建筑
——80年前的博物館礼品商店

现在的主馆外墙仍然依稀可见当年的陈列贩卖所(左侧)和售票处、鞋柜(右侧)的痕迹。

当年的明信片套装

当年的明信片套装

昭和时代(1926-1989)初期在陈列贩卖所出售的明信片套装。印刷着展厅和主馆的外观照片及平面图等。
旧收藏库(技术资料参考馆)

旧收藏库(技术资料参考馆)

帝室博物馆时代只有一个小小的土墙仓库被用作收藏库,建设足够安全的收藏库是当时的职员一同迫切的愿望。昭和5年(1930)竣工的收藏库建于高地之上,以便防潮防湿。直至昭和41年(1966)新馆竣工时,这个建筑一直被用作收藏库。

旧東山区役所庁舎

旧东山区政府办公楼

装饰艺术风格(Art Déco)的珍贵近代建筑,现在是京博的一部分。

Column 02

京博小知识

所在地的历史

京博的所在地在平安时代是后白河太上法皇(1127-1192)的御所——法住寺殿的其中一部分。莲华王院三十三间堂也曾是其中一部分,可见现在寺院的南大门与京博的南门、平成知新馆的玄关入口都位于同一条南北轴线上。到了桃山时代,丰臣秀吉(1537-1598)在此地建设了方广寺大佛殿。由秀吉之子丰臣秀赖(1593-1615)配建的回廊和南门的遗迹都在现在京博的馆内,并被评定为历史遗迹。
平成知新馆采用了让历史辉映的设计,建筑前方水池等处设有圆形图案,标示着方广寺柱础石曾经所在的位置。

平成知新馆的建筑中标示的方广寺柱础石位置所在

平成知新馆的建筑中标示的方广寺柱础石所在位置

05 |

Kyoto National Museum

京都国立博物馆

重归国家规管

二战期间,职员被征兵,馆藏品亦被迫疏散。在度过艰辛年代后,京博的管辖权从京都市被移交给国家的文化财保护委员会(文化厅的前身),并于昭和27年(1952)更名为"京都国立博物馆"。由此,京博再次成为国家的博物馆。
当时的主馆建筑损伤严重,馆内各处一片荒芜。建设近代化的新收藏库和带有办公场所的别馆建筑是当时的要务。

移交纪念《国有东洋美术名品展》目录

移交纪念《国有东洋美术名品展》目录

为纪念京博再次归国家所管,举办了特展《国有东洋美术名品展》。目录封面明确写有"国有"二字。

清風荘

后援会"清风会"第一次总会会场
清风庄
(旧西园寺公望别邸、京都大学管理)

昭和28年(1953),由京都的财经界人士为中心成立了京博的后援团体"清风会",会名取自第一次总会的会场"清风庄"。自此以来,清风会为京博提供经济上的援助,而博物馆则组织会员专享的美术鉴赏会和远足参观活动等作为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