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古社寺保存法(《官報》4180 明治30年)

古社寺保存法(《官報》4180號、明治30年)/
轉載自國立國會圖書館網頁

01 |

The day the national treasure was born

「國寶」誕生之日

《古社寺保存法》的製定

西元1868年,日本年號從慶應改為明治。同年,新政府為了推進以天皇制和神道為中軸的治國方針,發布了「神佛分離令」,旨在抹除神社中的佛教元素。一連的布告中,包括從奉佛像為神體的神社中搬走佛像,或將梵鐘撤除等命令。後來行動升溫,發展為「廢佛毀釋運動」,全國各地因此遺失了甚多與佛教有關的珍貴文物。另外,在「文明開化」的思潮中,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遭到輕視。明治4年(1871),政府發布「社寺領上地令」,沒收了大部分神社寺院的領地,使其深受打擊,陷入經濟上的窘境,這也加速了文物的散逸。

鑑於這樣的危機情況,保護文化資產的法律《古社寺保存法》正式公布。這部法律將「可視為歷史之證物或美術之典範」的文物評定為「國寶」,同時制定了對國寶的維護和修復進行資金援助的體制。
《古社寺保存法》公布後的第一件國寶,誕生於明治30年(1897)6月5日。而在此前的5月1日,京博的雛形「帝國京都博物館」正式開館。

開館當時的主館全景竣工後的正門(西門)

上:開館當時的主館全景 下:竣工後的正門(西門)

02 |

The Opening of the Museum

開館

京博誕生前夕

明治4年(1871)10月,日本最早的博覽會——京都博覽會在西本願寺的書院隆重舉行。明治6年(1873),博覽會會場移至京都御所內的一角,且設置常設的博覽館。明治8年(1875),京都府曾經計劃開設博物館,但是無疾而終。直到明治22年(1889),建設帝國博物館的計劃才被重新提出。這之後的明治30年(1897),「帝國京都博物館」正式開館,後在明治33年(1900)被改稱為「京都帝室博物館」。這就是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前身。

正式開館後,博物館的事業重心,在於保護明治維新後經濟基礎崩塌的寺院和神社所收藏的文物。明治30年,《古社寺保存法》的正式公布與博物館的開設,為文物保護行政打開了新格局。

竣工後的主館中央大廳內部

竣工後的主館中央大廳內部

竣工後的主館前廳內部

竣工後的主館前廳內部

片山東熊

主館設計者

片山東熊(1854-1917)肖像

曾在宮內省負責各種建設和修葺工程。
國寶迎賓館赤坂離宮是其代表之作。

Column 01

促成京博設立的京都博覽會

嘉永4年(1851),首屆世博會在倫敦召開,自此歐洲至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世博熱潮。日本最早的「博覽會」,是明治4年(1871)召開的京都博覽會。明治6年(1873),博覽會會場被遷到京都御所內的一角,開始每年舉辦,後來還建設了常設的博覽館。

明治8年(1875),京都府發表了建設京都博物館的計劃,众多珍貴文物都將会被寄存在博物館內并進行展示。主導這個計劃的,是促成了京都博覽會舉辦的科學家明石博高。博物館選址定於舉辦博覽會的御所一帶。當時計劃是建設包含自然科學領域的綜合博物館。

但是後來該計劃中斷。直到明治22年(1889),才再度出現建設帝國博物館的計劃。經過京都博覽會以後的各種摸索,博物館終於得以成功設立。

開館後的主館全景

開館後的主館全景

03 |

The Imperial Gift Museum of Kyoto

恩賜京都博物館

從皇室博物館到市民的博物館

開館於明治30年(1897)的帝國京都博物館,收藏了眾多與日本皇室深有淵源的寶物,以及在寺院或神社代代相傳的美術工藝品。博物館起初由宮內省管轄,大正13年(1924),為紀念皇太子(之後的昭和天皇)大婚,在一連的行政改革中,博物館被下賜給了京都市政府。由此,京博從皇室的博物館轉型為市民的博物館。現在京博的基本理念「站在來館民眾的角度思考」即是形成於這一時期。

人頭攢動的主館內部

人來人往的主館內部

從照片可以看出,當年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時會稍作打扮,看展對他們來說是高雅的藝術鑒賞。當時博物館從窗口和天花板採自然光照亮展廳。但由於紫外線會對展品造成傷害,現在博物館全部使用人工照明。

夏季讲座与藏品讲座(现在的周六讲座)的起始

夏季講座與藏品講座(現在的周六講座)
的起始

大正13年(1924),博物館開始面向民眾舉辦各類講座。照片是昭和11年(1936)在主館(現在的明治古都館)中央大廳舉辦的夏季講座(明珍恒男氏《從技法分析平安時代的雕刻作品》)的場景。可以看到和尚也來參加講座。在中日戰爭爆發後,夏季講座自昭和13年(1938)起一共中斷了8年。

当年的海报
当年的海报

當年的海報

和現在的海報一樣,宣傳各種企劃。
04 |

Improving Facilities

完善設施

為了解決開館以來的課題

開館後曾長期因經費不足而困擾的京博逐漸開始充實館藏,完善館內設施。
例如,昭和5年(1930),新的收藏庫竣工。昭和9年(1934),在主館的正面入口兩側增設了陳列販賣所(博物館禮品商店)以及售票口、鞋櫃。

另一方面,當時京都市因人口增長,在昭和4年(1929)將2區制改為5區制,新設了東山區,並建設了東山區公所辦公樓。平成14年(2002),京博向京都市購入了退役後的辦公樓。

主館正面入口兩側附屬建築
——80年前的博物館禮品商店

現在的主館外墻仍然依稀可見當年的陳列販賣所(左側)和售票口、鞋櫃(右側)的痕跡。

主馆西面正门入口两侧附属建筑

主館正面入口兩側附屬建築
——80年前的博物館禮品商店

現在的主館外墻仍然依稀可見當年的陳列販賣所(左側)和售票口、鞋櫃(右側)的痕跡。

當年的明信片套裝

當年的明信片套組

昭和時代(1926-1989)初期在陳列販賣所出售的明信片套組。印刷著展廳和主館的外觀照片及平面圖等。
舊收藏庫(技術資料參考館)

舊收藏庫(技術資料參考館)

帝室博物館時代只有一個小小的土牆倉庫被用作收藏庫,建設足夠安全的收藏庫是當時的職員一同迫切的願望。昭和5年(1930)竣工的收藏庫建於高地之上,以便防潮防濕。直至昭和41年(1966)新館竣工時,這個建築一直被用作收藏庫。

舊東山區政府辦公樓

舊東山區公所辦公樓

裝飾藝術風格(Art Déco)的珍貴近代建築,現在是京博的一部分。

Column 02

京博小知識

所在地的歷史

京博的所在地在平安時代是後白河太上法皇(1127-1192)的御所——法住寺殿的其中一部分。蓮華王院三十三間堂也曾是其中一部分,可見現在寺院的南大門與京博的南門、平成知新館的玄關入口都位於同一條南北軸線上。到了桃山時代,豐臣秀吉(1537-1598)在此地建設了方廣寺大佛殿。由秀吉之子豐臣秀賴(1593-1615)配建的回廊和南門的遺跡都在現在京博的館內,並被評定為歷史遺跡。
平成知新館採用了讓歷史輝映的設計,建築前方水池等處設有圓形圖案,標示著方廣寺柱礎石曾經所在的位置。

平成知新館的建築中標示的方廣寺柱礎石所在位置

平成知新館的建築中標示的方廣寺柱礎石所在位置

05 |

Kyoto National Museum

京都國立博物館

重歸國家規管

二戰期間,職員被征兵,館藏品亦被迫疏散。在度過艱辛年代後,京博的管轄權從京都市被移交給國家的文化財保護委員會(文化廳的前身),並於昭和27年(1952)更名為「京都國立博物館」。由此,京博再次成為國家的博物館。
當時的主館建築損傷嚴重,館內各處一片荒蕪。建設近代化的新收藏庫和帶有辦公場所的別館建築是當時的要務。

移交紀念《國有東洋美術名品展》目錄

移交紀念《國有東洋美術名品展》目錄

為紀念京博再次歸國家所管,舉辦了特展《國有東洋美術名品展》。目錄封面明確寫有「國有」兩字。

清風荘

後援會「清風會」第一次總會會場
清風莊
(舊西園寺公望別邸、京都大學管理)

昭和28年(1953),由京都的財經界人士為中心成立了京博的後援團體「清風會」,會名取自第一次總會的會場「清風莊」。自此以來,清風會為京博提供經濟上的援助,而博物館則組織會員獨享的美術鑒賞會和遠足參觀活動等作為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