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昭和31年(1956)竣工後的北倉(森田慶一氏設計)

昭和31年(1956)竣工後的北倉(森田慶一氏設計)

06 |

Maintaining and modernizing the facilities

設施與設備的近代化

保證作品的安全

昭和27年(1952),京博的管轄權從京都市轉移到國家後,更名為「京都國立博物館」。在這之後,主館的修葺工程馬上啟動。不僅將銅板屋頂重新鋪設,還花了6年時間安裝了當時最先進的螢光燈。新建設的收藏庫「北倉」從昭和34年(1959)起一直使用至今。

茶室「堪庵」的捐贈

茶室「堪庵」的捐贈

昭和32年(1957),京博迎來開館60周年慶。翌年,京都的實業家上田堪一郎氏將茶室捐贈給京博。茶室後來取捐贈者之名被命名為「堪庵」,現在供一般民眾租借以舉辦茶會等活動。

20世紀的博物館

昭和40年(1965)竣工後的新館(森田慶一氏設計)

07 |

The long-awaited new exhibition hall

眾望所歸的新館

20世紀的博物館

二戰後,京博不斷推進館內設施的近代化。昭和38年(1963),辦公樓和講堂竣工;昭和40年(1965)新館竣工。
新館館內空調設備完善,以人工照明為主,考古和陶瓷展廳的一部分亦採用了自然光照。昭和41年(1966),在新館的西側新設了食堂和免費休息室。新館吸引了許多民眾前來參觀,呈現一片熱鬧景象。

昭和40年(1965)竣工後的新館(森田慶一氏設計)

昭和40年(1965)竣工後的新館(森田慶一氏設計)

昭和41年(1966)在新馆西侧开设的休息室

昭和41年(1966)在新館西側開設的休息室

1996年左右馆内的航拍照片

1996年左右館內的空拍照片

昭和41年(1966)新館落成紀念特別展海報

昭和41年(1966)新館落成紀念特展海報

新館落成

紀念特展

為向民眾公開新館的全貌,京博舉辦了一場名品展。展覽並沒有設定特定的主題,而是根據人們對文物高漲的熱情及多樣化的興趣,全方位展出各個領域的精品。因此京博懇請眾多私人收藏家、神社、寺院、公營和私立的博物館美術館機構提供特別協助,展出一些通常絕不外借的瑰寶。這些瑰寶再加上京博最高水準的館藏品和寄存藏品,最後形成了這一場涵蓋美術、工藝、考古等各個領域的精彩展覽。

新館的展覽場景

絵画室
陶磁室
主館中央大廳內部正門(西門)

上:主館中央大廳內部 下:正門(西門)

08 |

Renovation and important cultural property status of the main hall

主館的修葺與文物評定

計劃落空的歷史博物館

昭和40年(1965)新館落成後,至此舉辦展覽的主館因修葺工程而暫時關閉。
修葺主館時,將原來的木地板改為水泥貼磚地板,將自然採光口封起,安裝照明器具。將內部墻面重新塗裝,並將木製展櫃換成了不銹鋼製的新展櫃(木製展櫃被轉讓給了愛知縣犬山市的博物館明治村)。中庭內設置了供來館者使用的洗手間等設施。

昭和43年(1968),日本政府重編中央各省廳部門,將原來的文部省文化局與文化財保護委員會合並,成立了文化廳,京博也因此轉為文化廳的附屬機構。翌年,主館、正門(西門)及其附屬的售票口、圍牆作為「舊帝國京都博物館」建築被評定為「重要文化財」。

另外,主館的修葺工程完工後,原本計劃作為歷史博物館重新開館。但當時在別處另外建設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的計畫先一步被通過,所以不得不更改原計劃,於昭和48年(1973)開始將主館作為特展的會場使用。主館當時還被用於舉辦音樂會等活動。

Column 03

京博小知識

庭院

正門(西門)與主館之間的圓水池基本保留了開館當時的狀態,只有規模和位置稍有改變。起初建設水池時計劃從琵琶湖調水線路引水造噴泉,但計劃落空。現在的圓形噴泉是昭和43年(1968)由松下電器公司捐贈的,在多次的修繕維護下,現在仍在為民眾帶來視覺享受。

水池周圍設有花壇和草地,曾是向市民免費開放的公園。然而昭和25年(1950),京博決定將羅丹的《沉思者》銅像設置在庭院中,因此為了管理和保護庭院內的文物,將庭院納入了付費參觀的範圍。京博的庭院內設有戶外展覽,展出眾多文物。敬請在來館參觀時,細賞庭院,相信會給您帶來驚喜。

圓形大噴泉
五条大橋的橋墩與橫梁
馬町十三重石塔

上:圓形大噴泉 左下:五条大橋橋墩與橫梁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右下:馬町十三重石塔

昭和54年(1979)竣工的文化財修理所

昭和54年(1979)竣工的文化財修理所

09 |

The opening of the conservation center for cultural properties

文化財保存修理所的開設

文物的醫院

明治30年(1897),《古社寺保存法》正式公布,拉開了國寶評定制度的帷幕。文物的修復工作隨之迅速展開。同年開館的京博,也從開館之初就開始了文物修復的工作。

昭和26年(1951),京博首次開設的常用修理所,是將明治時代的土牆倉庫改建而成的。後來,修理所被轉移至新館地下的一室,此後又將舊收藏庫(現在的技術資料參考館)改裝成修理所。技術人員一直在修理所內的書畫、雕塑等修復工坊裡進行修復工作,但是設備設施並不完善。
因此,京博新建了配有X光室、科學處理室和殺蟲室等設施的修復專用建築,命名為「京都國立博物館文化財保存修理所」,並於昭和55年(1980)正式開始運營。

修復工作場景

揭下卷軸的命紙

揭下卷軸的命紙

加固伎樂面具的彩繪層

加固伎樂面具的彩繪層

10 |

Becoming an independent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獨立行政法人化

平成時代的行政改革

平成13年(2001),在國家推進行政改革之時,博物館被認為無須由國家直轄,但又不能完全交由民間組織運營。於是,將東京、奈良和京都國立博物館規定為「獨立行政法人」,成立了「獨立行政法人國立博物館」(後來九州國立博物館亦加入)。
平成19年(2007),與獨立行政法人文化財研究所合並為「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後來亞太無形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亦加入)。機構在統合業務、重視效率的同時,亦注重確保功能和成立背景相異的各個機關的獨立性。

《開館110年紀念 美之橋梁 ——从名品看京博的历史》

特展《開館110年紀念 美之橋梁
——从名品看京博的歷史》傳單

特展

《開館110年紀念 美之橋梁
——从名品看京博的歷史》

平成18年(2006)5月,京博迎來了開館110周年。開館以來一直注重收藏研究和展示公開的京博,此時舉辦了特展以回顧其悠長的歷史。展覽還展出了寄存在京博的大名鼎鼎的國寶《風神雷神圖屏風》(京都建仁寺藏)。

Column 04

京博小知識

平常展方針的變化

開館初期,展覽以作品類別劃分展示內容。大正4年(1915)秋季,在舉辦紀念大正天皇即位的京都博覽會特展之後,改為按時代劃分展示內容。大正13年(1924),在京博的管轄權被移交給京都市後,重新恢復了按作品類別展示的方針,並沿用至今。

為了豐富平常展的主題和多樣性,自明治31年(1898)起,京博開始企劃新年的特別陳列。明治34年(1901)至明治43年(1910)期間,京博一直在每年的新年伊始舉辦以宮中新年和歌會與十二生肖為主題的特別陳列。借鑑於此,在平成知新館開館後,新春生肖專題展再次登場。

帝室博物館時期的鐮倉時代展示
新春特集展示

上:帝室博物館時期的鐮倉時代展示
下:新春生肖專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