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概要
- 展览名
-
大阪·关西世博会纪念特展 日本、美之熔炉——跨文化交流的轨迹
- 展期
-
2025年4月19日(周六)~6月15日(周日)
【主要的展品更替】
前期展览:2025年4月19日(周六)~5月18日(周日)
后期展览:2025年5月20日(周二)~6月15日(周日)
※会期中,有部分展品的更替日程与上述不同。
- 会场
-
京都国立博物馆 平成知新馆
- 交通
-
JR、近铁电车、京阪电车、阪急电铁、京都市公交车
交通
- 休馆日
-
每周一
※5月5日(周一、法定节假日)开馆,5月7日(周三)休馆。
- 开馆时间
-
09 : 00~17 : 30(闭馆30分钟前停止入馆)
每周五 09 : 00~20 : 00(闭馆30分钟前停止入馆)
- 票价
-
一般观众 2,000日元(1,800日元) 大学生 1,200日元(1,000日元) 高中生 700日元(500日元) - 括号内是预售与团体票价。
- 团体需达到20人以上,才能享受团体票价。
- 特展的预售门票于2月19日(周三)至4月18日(周五)期间,在PLAY GUIDE等购票平台上售卖。
关于优惠门票、普通预售门票、随赠文创礼品的预售门票,请参考特展官方网站(日语)。 - 高中生与大学生请出示有效证件。
- 初中生以下可免费入馆(凭相关证明)。
- 身心障碍人士及其陪同者1名可免费入馆(凭相关证明)。
- 校园合作伙伴(Campus Members)的学生和教职工,可凭学生证或教职工证,另享减免500日元的优惠(一般1,500日元、大学生700日元、高中生200日元)。该类优惠门票仅限当日在本馆南门售票处售卖,请直接在来馆时购票。
- 体验活动
-
详细信息请参考日语网页。
※体验活动将以日语进行。
- 纪念讲演会
-
详细信息请参考日语网页。
※纪念讲演会将以日语进行。
- 语音导览
-
语音导览器(会场租借)
- 租借费用 :
- 1台650日元(含税)
- 导览时长 :
- 约35分钟
- 语言 :
- 日语、英语
- 租借服务时间 :
- 09 : 00~17 : 00
每周五 09 : 00~19 : 30
APP版
- 贩卖价格 :
- 800日元(含税)
- 语言 :
- 日语
- 上线期间 :
- 2025年4月19日~6月末(计划)
- 特展图录
-
详细信息请参考图录、目录、相关书籍等
- 主办
-
京都国立博物馆、朝日新闻社、NHK京都广播电视台、NHK企业部近畿分社
- 后援
-
2025年日本世博会协会(公益社团法人)
- 赞助
-
Club Tourism、京阪控股、大金工业、大和房屋工业、TAKENAKA CORPORATION、NISSHA
- 协助
-
日本航空公司
- 特展官方SNS
-
- X:@rutsubo2025
- Instagram:@rutsubo2025
展览看点
为纪念大阪·关西世博会的盛大举办,本次特展以“交流”为主题,与大家共同回顾日本美术的悠久历史。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自古便通过海上往来广泛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特文化,并在跨文化的交流与邂逅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这一件件佳作既是跨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亦是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在日本这一“熔炉”中交融后所孕育的奇迹。
本次展览汇集日本弥生、古坟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6世纪)至明治时代(1868-1912)的约200件珍品,范围涵盖绘画、雕塑、书法及工艺品等多个领域,以此追溯日本美术中蕴藏的跨文化交流的灿烂篇章。

国宝 风神雷神图屏风 俵屋宗达绘
京都 建仁寺藏
全展期展出
序章 世界博览会与日本美术
Ⅰ 世界眼中的日本美术
明治时期,日本逐渐在国际社会崭露头角,西方艺术市场上涌现出众多日本美术品。其中不仅包括自江户时代前便开始流通的伊万里瓷器与外销漆器,亦涵盖因“废刀令”的颁布及西式服装的普及而失去实用价值的刀装具、印笼、根付,以及浮世绘等物品,这些作品共同塑造了日本美术在西方世界的独特形象。在艺术之都巴黎,收藏家与美术评论家间掀起一股小规模的日本热潮,日本画家葛饰北斋(1760–1849)与尾形光琳(1658–1716)的作品备受瞩目。
当时,在欧美各国接连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设有以展示工艺品和工业制品等物品为主的工艺馆,以及按照西方艺术理念陈列绘画及雕塑作品的美术馆。明治政府在精心甄选符合欧美市场需求的商品以促进殖产兴业的同时,大力倡导创作符合西方美术审美的艺术作品参与世界博览会,以此来弘扬国威。

凯风快晴(《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 葛饰北斋绘 山口县立萩美术馆·浦上纪念馆
展出期间 : 4/19~5/18
Ⅱ 想向世界展示的日本美术
明治政府参与世界博览会不仅旨在满足西方对异国风情的兴趣,更意在向世界展示日本是一个兼具“美术”与“历史”的“文明国家”。在1900年举办的巴黎世博会上,日本展示了以西方方法论为基础、采用法文编撰的首部《日本美术史》。
这部《日本美术史》以如今所称的弥生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为起点展开论述,反映了冈仓天心(1863–1913)等人对古代神社与寺院珍宝的调查成果,收录了众多如今被认定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的名作。翌年,该书的日文版出版,并成为日本政府官方的美术史文本,为现代日本美术史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光琳风格的作品在欧美市场的热销,源于俵屋宗达(生卒年不详)的造型艺术流派“琳派”这一概念亦在日本国内形成,并逐渐成为日本美术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现今我们所认知的日本美术史,从某个角度而言是根据近代西方之“镜”所印射出的自画像构建而成。

Histoire de l'Art du Japon(《日本美术史》)
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临时博览会事务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全展期展出(展期中会翻页)
第1章 东亚的日本美术
Ⅰ 往来交流中传入的技与美
尽管明治政府致力于向海外彰显日本的独特文化,但国内保存的大量美术品却呈现出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特色,体现了其与海外的频繁交流。
弥生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日本与东亚大陆往来密切,成为亚洲文化的一员。青铜器、铁器、丝织品及玻璃等制品与新技术相继传入,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本土化生产。3世纪中叶,日本进入古坟时代,大陆的学术与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渐传入;6世纪中叶,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7至8世纪,日本派遣遣隋使与遣唐使前往中国,引进最新的商品、技术及政治制度。此外,通过与唐朝的交流,中亚的表演艺术等极具国际特色的文化亦在日本列岛生根发芽,日本因此被誉为“丝绸之路的终点”。

三彩明器 传出土于洛阳北邙山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全展期展出
Ⅱ 跨海求教
8至9世纪,学者、工匠及僧侣常随外交使节一同乘船往返于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使节们除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交流外,亦将工艺品、先进技术及最新思想传入日本。特别是佛教,因被视为具备祛病延年、安邦定国、呼风唤雨等力量而广受信仰。尽管旅途艰险,但高僧鉴真(688–763)依然勇敢地破浪东渡,将佛教戒律传入日本;最澄(766/767–822)、空海(774–835)、圆仁(794–864)及圆珍(814–891)等日本僧侣亦赴唐求法,带回了佛经、佛画及仪轨。随着佛教东渐,印度、中国、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地区的宗教美术亦传入日本,装点了平安时代的宫廷仪式与寺院殿堂。

国宝 莳绘宝相花迦陵频伽干漆经盒
京都 仁和寺藏
全展期展出
Ⅲ 唐物―对中国的憧憬
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日本在12世纪末期进入镰仓时代。尽管各地工商业迅猛发展,但对中国的憧憬依旧不减。为了获取佛经、精美的陶瓷器及丝织品,官方与民间的海上往来持续兴盛,并将以禅宗为代表的新佛教传入日本,为日本的文化艺术注入了一股新风。14至16世纪,武士与僧侣依然对“唐”充满向往,并将来自中国的舶来品“唐物”视作典范,倍加珍视。若是真品难以获得,便仿制替代品。这一经验孕育了原创作品的诞生,并催生出了新的流派。模仿与改造亦成为这片列岛居民的拿手好戏。

国宝 华严宗祖师传记绘卷 义湘绘 卷第二(局部)
京都 高山寺藏
全展期展出(展期中会翻卷)
话题 误解、改造及 Mottainai(可惜)
日本人在仿制憧憬的舶来品时,常常会产生些许误解,或依个人喜好进行改造。例如,他们将从未见过的马车理解为活物并加以表现;把仅在绘画中见过、只知其毛皮的老虎与豹子混为一谈;甚至还会煞费苦心地在装饰中加入对自身意义重大,节说却并未体现在原作设计中的概念。
此外,在政权更迭之际,即使前政权应该被推翻,他们所拥有的珍宝也不会被毁坏。特别是舶来品,因其格外珍贵,即便受损亦会被悉心修复、妥善传承。这种对物品的珍视,或许正是日本文化中的一种美德。

重要文化财 神人车马图铜镜
奈良县北葛城郡河合町佐味田宝冢古坟出土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全展期展出

变形神人车马图铜镜 出土地不明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全展期展出
第2章 与世界相遇的日本美术
Ⅰ 席卷全球的惊涛骇浪
大航海時代,西方人凭借大型船只、火药与宗教,席卷了亚洲海域的贸易网络。在日本,亚洲各国的丝绸、药品与香料等产品受到热烈追捧,各国商人围绕利益展开激烈竞争。日本的统治者虽致力于促进贸易发展,却始终对外来侵略保持高度警惕,通过限制对外开放的窗口,加强了对贸易的管控。
然而,无论统治者的意图如何,亚洲海域原本就有文化背景迥异的人们活跃在超越现代国家意识的领域,有时还因战乱等原因被迫迁徙他国,将自身的知识、技术与文化传播至各地。这些通过交流传入的各类物品为日本达官显贵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尽管珍视“唐物”的风潮持续不衰,但其内涵逐渐等同于“舶来品”,琉球、东南亚乃至威尼斯等地的产品亦在“唐物”的名义之下备受青睐。

重要文化财 缂丝鸟兽纹阵羽织 丰臣秀吉穿用
京都 高台寺藏
展出期间 : 4/19~5/11展示
Ⅱ 全球化时代的本土产品
17至18世纪,商品开始在全球流通,产地趋于多元化,各地以特有的材料与工艺制造出类似的产品。例如,印度产黑檀木家具被西方以木雕工艺仿制,日本亦采用漆器装饰技法莳绘制作了同等规格的家具;中日两国以瓷器和漆器仿制出与西方玻璃器规格相同的方形酒瓶;受中日瓷器影响的西方瓷器作坊烧制出了参考中日漆器装饰的瓷器餐具等。
在江户时代(1615–1868),日本人将海外传入的烟管与纸牌图案融入漆器设计、将珍稀的进口染织品裁制成和服……人们根据自身独特的创意、审美趣味及经济实力,将异国元素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

莳绘螺钿唐草花纹交椅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全展期展出
Ⅲ 技术移植与求知若渴
手艺人常常因战争、宗教或殖民主义等原因被迫迁徙他国,他们的移居在无意间推动了跨文化间的技术传播。例如,丰臣政权出兵朝鲜后,朝鲜半岛的制陶技艺迅速在西日本普及。江户时代(1615–1868),朝鲜为促进和平与友好,曾12次派遣外交使节团访问日本。前往江户的使节团规模宏大,人数多达数百人,并在沿途掀起“朝鲜热潮”。两国知识分子通过交流创作的诗文与画作,至今仍珍藏于日本各地。
类似的交流亦可见于荷兰商馆长自出岛前往江户拜谒的历史中。拜谒团中常有知识渊博的博物学家和才思敏捷的馆员,他们亦与憧憬西方文化及学术的日本人展开了生动的交流,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见证。

二十四孝图卷 乾卷(局部) 土佐光祐等绘
全展期展出
Ⅳ 对中国新趣味的向往
如今提到跨文化交流,人们常联想到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然而,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憧憬贯穿整个近世,始终未曾衰退。尤其是在京都,于江户初期大量传入的中国新文化,进一步激发了这种向往之情。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之际,众多中国人东渡日本。其中,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者,莫过于在京都创建了万福寺的隐元隆琦(1592–1673)。他不仅将明朝体字体、菜豆与稿纸等传入日本,亦在艺术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印记。煎茶、基于文人雅趣的诗书画、极具中国特色的佛像以及各类乐器……受其影响,清朝文物在日本风靡一时。直至昭和初期,江户时代(1615–1868)诞生的中国新趣味都备受追捧,并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化潮流之一。

十八罗汉坐像之罗怙罗尊者像 范道生造
京都 万福寺藏
全展期展出
尾声 跨越文化壁垒的究竟是谁?
美术是否能跨越文化的壁垒?为探讨这一问题,请大家关注作品《吉备大臣入唐绘卷》。
该作品于1932年被波士顿美术馆购得,并于翌年公开展出。根据当时旅居波士顿的美术史学家矢代幸雄(1890–1975)的回忆,尽管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批评声浪日益高涨,波士顿市民却对此作持肯定态度。他既感叹美术所蕴含的普世魅力,亦警示人们该力量存在被政治宣传利用的潜在风险。
美术的确可以跨越文化的壁垒。无论政治局势如何,它都能跨越时间与语言,触动人们的内心。然而,这或许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接纳其他文化的胸襟与姿态,以及我们自身与其他文化相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