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喷泉眺望明治古都馆,是借景于东山的最佳观赏视角。
国家指定历史遗迹
丰臣秀吉(1537-1598)发愿建立的方广寺的石头墙基,天正16年(1588),在方广寺正式开始建设后垒成。当初在墙基之上环绕版筑泥墙。版筑是在墙基上用木板构架墙体的模子,并在其中填土夯实的筑墙方法。现在墙基的西南边仍能看到墙体内支柱的痕迹。后来,秀吉之子秀赖在重建时,将版筑泥墙改成了回廊。
北塔:无铭文
南塔:永仁三年铭
镰仓时代 13世纪
这两座石塔曾被安置在距离现所在地的东北方向约500米的马町(京都市东山区涩谷大道东大路东入)的小巷深处。石塔并排伫立于土丘之上,相传土丘是源义经的家臣佐藤继信、忠信兄弟的墓所。根据江户时代(1615-1868)的《都名所图会》中的记载,北塔有5层;南塔有3层,上层的石材据说因地震而崩落,被留在土丘上以作固土之用。
石塔在昭和15年(1940)进行了拆卸修复,被复原成现在我们所见的十三重塔。修复时在两塔的初重塔身石材的孔洞中发现了小型佛像与小塔等遗物。
两塔皆为花岗岩材质,在南塔塔基的正面可见“永仁三年(1295)二月、愿主法西”线刻铭;北塔不见铭文。两塔的建造经过与背景并不明确。
另外,两塔曾经的顶部相轮为后补,因此在迁移时将其拆除。
位于馆内西南角的庭院。庭院内的角角落落散布着日本的石佛、柱础石、石桥墩等户外展品,请在散步或休憩时观赏。
江户时代 19世纪
曾被放置在京都西面交通道出入口,旧老之坂山口(现京都市西京区)的石柱。石柱上刻“从此处往东、山城国”,由此可知是为指引从丹波国龟山(现京都府龟冈市)前往京都的旅人所立的石柱。
平成时代 21世纪
本馆藏
奈良东大寺大佛殿前的鎏金铜八方灯台(国宝)的原寸复制品。与原品同样,使用含有砷元素等不纯物质的铜进行铸造。原品被认为是在天平胜宝4年(752)的大佛开光法会时铸造,灯室壁面上的音声菩萨与壁门上的狮子等纹饰,作为日本奈良时代的金属铸造工艺的杰作而声名远播。
石造
镰仓时代 13世纪
神谷美智氏捐赠
本馆藏
释迦牟尼的继任者弥勒菩萨,将在56亿7千万年后得道成为新一任佛陀(弥勒佛)降生于现世,而在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时代,是由地藏菩萨行走于世间,承担救济众生的职责。因此地藏菩萨的身姿与僧侣一样,剃发且穿袈裟。本像写实的面部表情与衣褶的起伏线条等处显示了镰仓时代(1185-1333)的造像特征,其雕造年代应该能追溯到13世纪。这一时期在石造美术品数量甚少的日本,罕见地流行石雕像,这或许是因为当时在重建毁于战火的奈良东大寺伽蓝时,聘请了中国石匠的影响。
石造
室町时代 15世纪
明王是密教独有的尊像,除少数例外,多呈令人产生畏怖之心的忿怒之相。这是为了用激烈的怒气来救济那些慈悲之心已无法挽救的罪苦众生。不动明王是明王中的核心尊像。不动明王被认为是大日如来的使者,同时也是密教修行者的守护神。不动明王通常左手持羂索,右手执宝剑,身后有火焰背光。本像虽然保留了古式的特征,但是从略显抽象的僵硬躯体造型来看,应雕造于室町时代(1392-1573)。
京都市东山区九条山附近出土
江户时代 18-19世纪
黑住龙四郎氏捐赠
本馆藏
车石在江户时代(1615-1868)也被称为“轮石”,是为了方便牛车与马车的通行而在驿道上铺设的凹状石材。在京都,车石曾铺设在东边的东海道,以及南边的竹田驿道等,原先排列成两列。
江户时代 17世纪
本馆藏
由丰臣秀吉(1537-1598)创建的方广寺大佛殿,因地震与火灾经历多次倒塌或烧毁,然而每次都得以重建,直到宽政10年(1798)因落雷最终烧毁。
这一铁箍被认为是江户时代重建时使用的建筑部件,用来固定支撑巨大建筑物的粗壮柱子。
桥墩:3段 “津国御影天正拾七年五月吉日”铭
桥桁:2段
桃山时代 16世纪
本馆藏
天正17年(1589),丰臣秀吉在鸭川上架设的五条大桥的桥墩。石材铭文中写有地名“津国御影”,可知石材是从摄津国的御影地区(现神户市)搬运而来。
石造
京都市伏见区竹田町附近出土
平安时代 12世纪
京都 安乐寿院藏
在京都市伏见区竹田町附近被发现的石造阿弥陀三尊像。在主尊的右边是手持莲花的观音菩萨,左边是合掌的势至菩萨。本组造像是基于平安时代后期流行的西方净土信仰,表现了来迎,即阿弥陀佛前来迎接往生者的场面。与亚洲其他地区相比,日本的石刻并不发达,现存作品数量也少,因此雕造年代能够追溯到平安时代的本组石雕像的存在尤为珍贵。
传世于行愿寺(革堂)
石造
平安时代 12世纪
如来已是开悟之身,身上一般不带装饰,然而大日如来是超越一般如来的存在,因此头戴宝冠,身配宝饰。本像在腹前结双手上下交叠的定印,可知是密教胎藏界的大日如来(金刚界的大日如来结智拳印)。本像所传世的行愿寺是11世纪初期由天台宗僧人行圆开创的寺院。据传行圆因经常穿着皮衣,从而有“皮圣”之称,行愿寺也由此被称为“革堂”。
发现于京都市下京区醒井五条安养院境内
桃山时代 17世纪
庆长年间(1596-1615)的基督教信徒墓碑。基督教信徒的墓碑在江户时代(1615-1868)基本被破坏殆尽,现在只有极少数遗存。墓碑的正面刻有十字架、IHS(代表“耶稣是人类救世主”之意的拉丁文)、公历年份、洗礼名。
发现于京都市上京区一条大道御前西入成愿寺境内
桃山时代 17世纪
藤井照久氏捐赠
本馆藏
位于馆内东侧山坡一角的庭院。庭院内散布着朝鲜半岛的石制遗物。请在看完展览后移步观赏。
为提升服务质量,本馆的官方网站使用了Cookie。如果您同意使用Cookie,请点击“同意”按钮。如果您选择“拒绝”按钮,那么除了绝对必要的Cookie之外,将不会使用其他非必要的Cookie。关于Cookie等的详情,请参考网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