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噴泉眺望明治古都館,是借景於東山的最佳觀賞視角。
國家指定歷史遺跡
豐臣秀吉(1537-1598)發願建立的方廣寺的石頭墻基,天正16年(1588),在方廣寺正式開始建設后壘成。當初在墻基之上環繞版築泥墻。版築是在牆基上用木板構架牆體的模子,並在其中填土夯實的築牆方法。現在在牆基的西南邊仍能看到牆體內支柱的痕跡。後來,秀吉之子秀賴在重建時,將版築泥牆改成了回廊。
北塔:無銘文
南塔:永仁三年銘
鐮倉時代 13世紀
這兩座石塔曾被安置在距離現所在地的東北方向約500米的馬町(京都市東山區澀谷大道東大路東入)的小巷深處。石塔并排佇立於土丘之上,相傳土丘是源義經的家臣佐藤繼信、忠信兄弟的墓所。根據江戶時代(1615-1868)的《都名所圖會》中的記載,北塔有5層;南塔有3層,上層的石材據説因地震而崩落,被留在土丘上以作固土之用。
石塔在昭和15年(1940)進行了拆卸修復,被復原成我們現在所見的十三重塔.修復時在兩塔的初重塔身石材的孔洞中發現了小型佛像與小塔等遺物。
兩塔皆爲花崗岩材質,在南塔塔基的正面可見「永仁三年(1295)二月、愿主法西」綫刻銘;北塔則不見銘文。兩塔的建造經過與背景並不明確。
另外,兩塔曾經的頂部相輪為後補,因此在遷移時將其拆除。
位於館內西南角的庭院。庭院內的角角落落散佈著日本的石佛、柱礎石、石橋墩等戶外展品,請在散步或休憩時觀賞。
江戶時代 19世紀
曾被放置在京都西面交通道出入口,舊老之坂山口(現京都市西京區)的石柱。石柱上刻「從此處往東、山城國」,由此可知是為指引從丹波國龜山(現京都府龜岡市)前往京都的旅人所立的石柱。
平成時代 21世紀
本館藏
奈良東大寺大佛殿前的鎏金銅八方燈臺(國寶)的原寸複製品。與原品同樣,使用含有砷元素等不純物質的銅進行鑄造。原品被認爲是在天平勝寳4年(752)的大佛開光法會時鑄造,燈室壁面上的音聲菩薩與壁門上的獅子等紋飾,作爲日本奈良時代的金屬鑄造工藝的傑作而聲名遠播。
石造
鐮倉時代 13世紀
神谷美智氏捐贈
本館藏
釋迦牟尼的繼任者彌勒菩薩,將在56億7千萬年后得道成爲新一任佛陀(彌勒佛)降生於現世,而在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時代,是由地藏菩薩行走於世間,承擔救濟衆生的職責。因此地藏菩薩的身姿與僧侶一樣,剃髮且穿袈裟。本像寫實的面部表情與衣褶的起伏綫條等處顯示了鐮倉時代(1185-1333)的造像特徵,其雕造年代應該能追溯到13世紀。這一時期在石造美術品數量甚少的日本,罕見地流行石雕像,這或許是因爲當時在重建毀於戰火的奈良東大寺伽藍時,聘請了中國石匠的影響。
石造
室町時代 15世紀
明王是密教獨有的尊像,除少數例外,多呈令人產生畏怖之心的忿怒之相。這是爲了用激烈的怒氣來救濟那些慈悲之心已無法挽救的罪苦衆生。不動明王是明王中的核心尊像。其被認爲是大日如來的使者,同時也是密教修行者的守護神。不動明王通常左手持羂索,右手執寶劍,身後有火焰背光。本像雖然保留了古式的特徵,但是從略顯抽象的僵硬軀體造型來看,應雕造於室町時代(1392-1573)。
京都市東山區九條山附近出土
江戶時代 18-19世紀
黑住龍四郎氏捐贈
本館藏
車石在江戶時代(1615-1868)也被稱爲「輪石」,是爲了方便牛車與馬車的通行而在驛道上鋪設的凹狀石材。在京都,車石曾鋪設在東邊的東海道,以及南邊的竹田驛道等,原先排列成兩列。
江戶時代 17世紀
本館藏
由豐臣秀吉(1537-1598)創建的方廣寺大佛殿,因地震與火災歷經多次倒塌或燒毀,然而每次都得以重建,直到寬政10年(1798)因落雷最終燒毀。
這一鐵箍被認爲是江戶時代重建時使用的建築部件,用來固定支撐巨大建築物的粗壯柱子。
橋墩:3段 「津國御影天正拾七年五月吉日」銘
橋桁:2段
桃山時代 16世紀
本館藏
天正17年(1589),豐臣秀吉在鴨川上架設的五条大橋的橋墩。石材銘文中寫有地名「津國御影」,可知石材是從攝津國的御影地區(現神戶市)搬運而來。
石造
京都市伏見區竹田町附近出土
平安時代 12世紀
京都 安樂壽院藏
在京都市伏見區竹田町附近被發現的石造阿彌陀三尊像。在主尊的右邊是手持蓮花的觀音菩薩,左邊是合掌的勢至菩薩。本組造像是基於平安時代後期流行的西方净土信仰,表現了來迎,即阿彌陀佛前來迎接往生者的場面。與亞洲其他地區相比,日本的石刻並不發達,現存作品數量也少,因此雕造年代能夠追溯到平安時代的本組石雕像的存在尤爲珍貴。
傳世於行願寺(革堂)
石造
平安時代 12世紀
如來已是開悟之身,身上一般不帶裝飾,然而大日如來是超越一般如來的存在,因此頭戴寳冠,身配寶飾。本像在腹前結雙手上下交曡的定印,可知是密教胎藏界的大日如來(金剛界的大日如來結智拳印)。本像所傳世的行願寺是11世紀初期由天臺宗僧人行圓開創的寺院。據傳行圓因經常身著皮衣,從而有「皮聖」之稱,行願寺也由此被稱爲「革堂」。
發現於京都市下京區醒井五条安養院境内
桃山時代 17世紀
慶長年間(1596-1615)的基督教信徒墓碑。基督教信徒的墓碑在江戶時代(1615-1868)基本被破壞殆盡,現在只有極少數遺存。墓碑的正面刻有十字架、HIS(代表「耶穌是人類救世主」之意的拉丁文)、公曆年份、洗禮名。
發現於京都市上京區一条大道御前西入成願寺境内
桃山時代 17世紀
藤井照久氏捐贈
本館藏
位於館內東側山坡一角的庭院。庭院內散佈著朝鮮半島的石制遺物。請在看完展覽後移步觀賞。
為提升服務品質,本館的官方網站使用了Cookie。如果您同意使用Cookie,請點擊「同意」按鈕。如果您選擇「拒絕」按鈕,那麼除了絕對必要的Cookie之外,將不會使用其他非必要的Cookie。關於Cookie等的詳情,請參考網站政策。